9月16日晚,由中国曲艺家协会、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原创大型曲艺音诗画《伊莎白》在京首演。作品以多曲种融合为主要表现方式,以交响乐和视觉艺术为辅助手段,讲述国际共产主义战士、中华人民共和国“友谊勋章”获得者伊莎白・柯鲁克的传奇人生,再现她跨越百年的中国情缘与崇高的国际主义情怀。
伊莎白・柯鲁克1915出生于中国成都,1943年加入英国共产党,1948年参加中国的革命工作,见证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,并终身留在中国从事外语教学。作为一名国际友人,她亲历、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艰难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,更奋力投身于中国革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。2019年,伊莎白获授中华人民共和国“友谊勋章”。2023年,伊莎白在北京离世,享年108岁。
围绕伊莎白的传奇人生,在中国文联党组领导下,中国曲协着手筹划曲艺创作,组建了由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宏担任总导演、总编剧,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新伯任总编剧,全维润任总撰稿的主创团队。邀请了媒体人杨澜加盟担任讲述者,青年相声演员李丁串场。中国曲协副主席暴玉喜、冯欣蕊,以及杨子春、史琳、杨妤婕、刘引红、王文水等多位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、曲艺名家和中青年曲艺工作者参与创作表演。四川清音、湖北大鼓、京韵大鼓、陕北说书等12种曲艺形式将不同地域的音色与人物故事精准匹配,串联起伊莎白从人类学学者到共产主义战士的成长轨迹。
在主题的提炼上,《伊莎白》从高度、长度、深度、温度等多维度塑造人物,以《生在中国》《爱在中国》《心在中国》《留在中国》四幕,凝练而深情地讲述了伊莎白与中国命运同频共振的生命故事。
在舞台呈现上,《伊莎白》构建出层次丰富的艺术空间,颇具巧思地将舞台分成了五个区:曲艺演唱区、交响乐队伴奏区、主持人阅读串联区、大屏幕影像呈现区、台纱幕影像呈现区。大屏幕与纱幕之间,形成透视关系,制造出三维的效果。
作品还融入多媒体视觉艺术、AI技术等现代元素,丰富了曲艺艺术的表现形式。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影像融入表演,与演员的演绎相互呼应,既增强历史厚重感,又赋予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,让传统曲艺与当代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。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朱蒂尼)
股票配资指数指南
英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